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王中林推进摩擦发电机产业化:一举一动皆能发电

发布日期:2014-06-12 16:43:31   来源:>

 

             

 

      王中林,陕西蒲城人,市侨联海外委员。

    1982年,21岁的王中林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考取了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赴美国留学;如今,他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事讲席教授、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纳米结构表征中心主任,日前,他当选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外籍院士,并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几十万海外留学生中的第一位外籍院士。

    一项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的发电技术“摩擦发电机”正加速走进百姓生活,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发展的新选择。技术进步背后,是北京中关村[0.00% 资金 研报]在延揽海外高端人才、打造创新生态方面的努力,为国家首批“顶尖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外籍院士、摩擦发电技术创始人王中林提供的有力支撑。

    在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大厦的一间实验室中,王中林院士展示了这种全新的能源供给模式。他拿起一个小塑料球,轻轻一晃,十几盏LED灯即被点亮;他戴上一副手套,双手摩擦、拍打,电流随之产生。他说,这一切都要靠这个“一举一动皆能发电”的技术。

    王中林介绍,摩擦发电机与传统的电磁感应式发电机和摩擦起电机原理不同,摩擦发电机利用的是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的耦合,同时配合薄层式电极的设计,实现电流的有效输出。

    从2006年开始,王中林团队先后发明了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热势纳米发电机,混合型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等,并克服了摩擦发电机输出电流小、电压高、难以直接给用电器有效充电的缺陷。将输出电流提高到3毫安,最高平均稳定输出功率达1.5瓦特,能量转换效率达到24%-50%,实现了对小型电器的实时供电。

    因为这项技术中所采用的部件成本很低,且用量极少,王中林认为此项技术很适合大规模产业化推广。他预计,未来三到五年,通过把微型发电装置放在鞋里、腿上甚至衣服里,通过来回走动甚至衣襟的摆动实现发电,实现手机“自供电”不再遥远。

    这项全球领先的技术为何会选择在中国落地生根?王中林直言,对于技术创新而言,中国有独特的优势。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人才、创新、核心技术研发有强有力的支持,这成为科研创新的绝佳土壤。

    早在1992年,王中林便开始与中科院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保持合作。2014年1月,摘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之后,王中林表示:“中国有大批优秀学生,美国有先进科研理念和想法,把人员优势和成熟的运作机制相结合,科研效率会大大提高。”

   “能源问题是个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多方面。”从构想到成果,身在国外的王中林始终认为,新能源和新型能源技术的突破应当成为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2011年底到2012年初,中科院和北京市协作,以国家顶尖“千人计划”为平台,吸引已在国际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领域具有影响力和原创成果的王中林回国工作。各方联合推动在北京中关村这个智力资源高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建立了由王中林负责的非法人研究单元——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2012年1月,王中林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摩擦发电机。从那时起,王中林和摩擦发电机技术在中关村加速推进研发。


    体制机制创新之外,北京市与中关村管委会还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全面支持。在中关村积极争取下,北京市落实了该团队的科研经费、运行经费,还将王中林院士及其团队纳入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支持范围,享受更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措施,从而营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环境。

    在人才支撑措施和创新生态的支持下,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已经顺利落户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并相继引进了30多名科研、管理和技术骨干人才。

    对于未来,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各方支持下,王中林院士团队正加快落户中关村怀柔园,并推进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纳米能源所也将挂靠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入选“千人计划”1103人,中关村地区入选874人,占北京地区80%;中关村人才特区集聚海外归国人才1.8万名,外籍从业人员近9000人,每年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超过6000家,国际人才汇聚的“软口岸”正加速形成。  (转载自人民网)

上一篇:用诗歌搭起一座联系侨胞的桥梁
下一篇:习近平会见世界华侨 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