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黄河文化------戏台前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4-28 14:36:55   来源:>

近日一部老陕体裁的电视连续剧《装台》正在央视火爆演出,引起了国内好多主流媒体的关注,也成了陕西城乡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上的热搜词我们村有个地名叫戏台前,《装台》让我勾起了对家门口戏台前曾经发生的事的回忆。

我的家乡位于白水县城东边,洛河西岸的沟壑地带,是一个一面接塬,三面环沟的小村落这里是一个宜农宜果宜牧宜林宜居的好地方,有好象诗一样的田园风光,书写着农耕文化的美好篇章。

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九年的正月二十七日,我出生在一个名叫扶蒙大队戏台前的村上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老庄子就住在戏台前南头老戏台东的南边沟沿上,沟沿边有一条小路通往一个姓王叫杨保家所住的窑洞门前,因一出他家门口不远就是沟边边,戏台前是个两对坡的村子,东侧从南至北住着王姓杨保伯家,三户高家人,一户李家人,三户问家人,一户田家人。西侧座西朝东从南边数住着一户高家人,一户赵家人,三户问家人,这里住的是西头队,戏台前队两个生产队的人家,当时的戏台前是扶蒙村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在我的记忆里只知道戏台前这个名子,但却没有看见过老辈人口口想传的老戏台,当时的新戏台建在村口路北的大队院里。戏台前为什么红火,是因为有个一个生产队住在从戏台前南头西边一个拐弯叫东坡的地方,有一个生产小队的人住的地方叫西窑。在戏台前村南有一个南北走向青砖箍成的斜坡洞子,洞了深约二丈余,高约八尺,洞内有青砖铺的涩坡,保证排水畅通,加上露天坡子,土崖外的露天坡子大约长有八丈余,下边住着几户人家。

戏台前北头的丁字路口,有一排东西巷道住着不少人家,生产队时戏台前队的钟挂在全林伯家门口的槐树上,西头队的钟挂在连帮哥家的皂荚树上,农村人民公社时代,生产队的钟声一响,社员都前来钟下听从活路安排,年复一年直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生产队社员出工,开会,学习都是通过铛铛的钟声来完成的。西头队,戏台前队安排生产在同一条线上,只是地方不同而易。村西边的学生到村东南的学校去均都经过戏台前沟边的路上,学校下边有个生产队叫东窑,步行出村的人走戏台前是必经之路。

关于老戏台的座落方位,建筑风格,建筑样式,是从祖辈和父辈口中知道的,在清末扶蒙村有两个大工程,一个是在西窑队地盘上建的佛爷庙,在低下窑与西窑交界的梁头上。戏台则建在低下窑的洞子窑背上,老辈人为了戏台产生共鸣,把戏台修在洞子上,南边紧靠沟边,座南朝北建起了三间的戏台,直到2016年建扶蒙村史馆时,我才从问孝田家搜集到了当年戏台开光的册页,上边详细记载当年戏台的建筑风格,当年演戏的剧团,以及当时的集市和贸易情况,实在是扶蒙村近代文献资料的一个重大发现,记录了当年发生在戏台前的故事。

小时候,戏台前村槐院有多棵老槐树,树上搭着大小不少的喜鹊窝,这些大树应该是在文革前后被砍伐的,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元成伯家的门房的门墙上,仍然有隐隐约约的比比看字样的黑板报已残缺不全了,估计应该是初级社,高级社,农村人民公社初期的产物。农业学大寨时有两幅大型墙体画均画在戏台前,戏台前的繁荣一值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戏台前西坡的庄了因离西窑队的土窑洞的窑背近,有蹋隐的隐患,九十年代村两委会决定给村民划拔庄子,这就是扶蒙的第一次大搬迁,同时,西窑队,东窑队,低下窑,扶蒙坡住在沟里的人也随之搬迁。

2016年扶蒙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将戏台前西坡一排旧庄基推倒,建成了两面环沟,视野开阔的文化广场五亩,建起了村史馆,栽上了绿化树种,

广场硬化,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全面完成,村史馆建成以来先后接待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领导,专家,媒体3000余人,在省市县电台上频频出镜,在《人民日报》《西北信息报》等媒体报道。

如今的戏台前,因文化墙将村中间与村口连了起来,已经成为了扶蒙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健身的中心了,目睹绿色的美丽家园,耳听美妙的扶蒙村歌,眼观那健身的舞姿,一个团结奋进,勤劳,诚信,淳朴,创新的新扶蒙,正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向前。

戏台前将永远成为扶蒙人民的《装台》。

 


上一篇:黄河文化------娃娃县长与扶蒙村
下一篇:黄河文化------引水上塬 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