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黄河文化------瞒 娃

发布日期:2022-04-27 15:15:16   来源:>

  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真实的故事。

    1909年,一个男孩出生在白水河下游北岸的中文化村一户农民家中,虽然一贫如洗,但小生命的到来给这个二人的小家庭带来了无比欢乐和新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年轻的妈妈在坐月子期间,身染重病疾患,一病不起,缺医少药,万般无奈的她丢下了丈夫和十几天的孩子,永远离开了人世。

    泪流满面手忙脚乱心急如焚的父亲,在众人的帮助下掩埋了妻子。面对失去了妈妈不断啼哭闹的孩子,父亲如万箭穿心,不知所措,一连几天抱着孩子上门祈求正在哺乳的好心妇女,让儿子寻奶吃。在那人烟稀少生活贫穷的年代,要叫小娃吃一次别人的奶是多么的不容易。由此,年纪轻轻的父亲心生一计,托亲邻好友四处打听,为孩子找奶妈。

     一天,这位父亲抱着幼小的男孩,来到了相距六七里的杨家村一户姓曹的家门口,因为打听到这一家人为人善良,有一个正在吃奶的五六个月大的男孩。他硬着头皮走进了曹家大门,见到了曹兴顺和潘氏夫妇,如见到了救命的菩萨一样,便说:“我是中文化南头村的付有才,求求二位恩人救救我娃的小命吧,娃还不到满月,他妈已经不在人世,娃昨晚到现在一口奶都没吃,就让娃讨您一顿奶吧!

    此时,饱受风霜的曹兴顺夫妇知道求人的不易,知道人在难中的无奈,二话没说,潘氏就将娃搂在怀里,让娃美美的吃了一顿,此时娃不再哭闹,安然入睡。

    面对如此善良的曹氏兄嫂,这位父亲萧然起敬,他泪流满面,诉说着妻子病故的经过和小生命无奶的痛苦,以及寻找奶妈的各种遭遇,用恳求的口气说:“多谢大哥大嫂哺育之恩,求求大哥大嫂再救救我这可怜的孩子,我真是走投无路,实在没有办法,请你二位看在孩子的份上,帮我度过难关,我今生今世永远会记住你们的大恩大德和救命之恩的!”

    他又哽咽的说:“两个娃吃奶对大嫂来说着实有不少困难,如不然你先给我带养几天,我再继续找奶妈,找好了,再将娃接走。请大哥大嫂行行方便。”憨厚诚实,慈眉善目的曹氏夫妇便答应了。

    付有才喜出望外,临走时,俯下身子,仔细的端详了一会熟睡的小宝贝,难舍难分地含着眼泪离开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十几天过去了,不见付有才的面。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于是曹兴顺跑到中文化南头村,几经打听,才知道付有才从杨家村去后就出门办事,不知是嫌小儿拖累,还是出门遇到不测,从此便杳无音信

这下可急坏了曹家夫妇,他们的孩子比抱来的孩子只大五个月,正在吃奶,加之家境贫寒,吃的没有什么营养,本身奶水就少,现在同时给两个娃哺乳,奶水不够,如何是好?万般无耐,曹氏夫妇不得不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二人经过盘算,东拼西凑,买了一只奶羊,专为两个孩子弥补奶汁的不足。

曹氏夫妇想这抱来的孩子碰到自家门上,也是天意,既然养着了,权当自己的二儿子,于是就根据其来历取了个名字,叫“瞒娃”,但为了让其继承中文化老家香火,仍然姓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间耕耘,织布缝衣,繁重的农家活计,加之两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生灾害病,日子实属不易。尽管如此,曹家夫妇如同亲生父母一般,在抚养自己儿子的同时,同样一把屎一把尿把瞒娃拉扯着,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

人常说,谁生的谁爱,谁养的谁疼,善良纯朴的曹家夫妇在孩子的吃喝穿戴上总要偏向一点二儿子瞒娃。偶尔姊妹几个孩子玩耍有一点争执时,总会多给二儿子一点宽容和袒护。因为他们总觉得瞒娃是一个缺爸少妈的苦命孩子,应多给他一些温暖和偏爱作为弥补。但这样做使其他几个孩子对父母有不少意见,总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几个。无论生活怎么苦,曹家夫妇都得硬扛着,孩子们的活泼和天真可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一家人有说有笑,远近乡邻根本看不出哪一个是抱养的孩子。

瞒娃六岁时,夏季的一天中午和小伙伴们玩耍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膊,曹兴顺抱着瞒娃一路小跑,跑的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来到了西固镇街道找大夫诊治。大夫通过固定接骨并用消肿止疼药,再将瞒娃抱回家中时已是夕阳将下。回到家中瞒娃的养母潘氏为了给瞒娃增加营养开起了小灶,偏吃偏喝,耐心护理,哥哥、弟弟、妹妹也时常采摘回瓜果给他吃,瞒娃虽然有伤,但过得也很高兴,转眼过了百日,骨伤痊愈,又活蹦乱跳起来。

光阴似箭,日月似梭,瞒娃转眼间快要十岁了,为了给付家有个交代,留个后,曹氏夫妇打听到中文化村,瞒娃家族有一位叔父,人们管他叫老五。老五夫妇有一个女儿,共三口人。有一天曹兴顺拉着两个儿子的手去中文化村找到了付老五家,说明了来意,这位五叔父不停的看着瞒娃思索片刻,直言相告:“我有女儿为我养老送终,没能力管这娃”。曹兴顺没办法,只能领着两个娃回家了。

    时隔不久,父子三人一行再次找老五商量瞒娃顶门事宜,进门后这位五叔父有点不耐烦地说:“我有女儿我真的没有能力管这个娃,随你的便吧!”三言两语,不欢而散。

    曹兴顺一气之下,领着两个孩子出了大门,没走几步,碰上该村一个熟人,大家都叫他“善人”。他将曹氏父子叫到家中,茶水招待,问清原由后说:“你应再来一次,找他们商量,做到仁至义尽,将来有你说的没他说的。”

    又过了几个月,曹兴顺又领着两个娃,第三次来到了中文化南头村。瞒娃的五叔父正好在大门口坐着,老远看见了他们父子三人又来了,便急忙回家闭门不见,生气的曹氏领着两个儿子头也不回,回到了杨家村。曹氏捶胸跺脚,长叹一声,对妻子说:“永远再也不送娃去文化村了,全当瞒娃是我们的亲生儿子!”

    好心的曹氏夫妇经常教育二儿子瞒娃永远记住他早逝的亲生父母,让父母在天之灵知道,儿子已长大,付家门里后继有人。天久日长,村上邻居有人问起曹氏潘氏:“你们既然收瞒娃为养子,为什么不改姓曹?”曹氏夫妇说明了不改姓的原因是想叫瞒娃继承付家的香火,众人赞不绝口,夸他们俩真是大好人,大善人!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瞒娃到了婚娶之年,曹兴顺夫妇便张罗着他婚事,并委托了几个热心的媒婆为儿子说媳妇。一天,一位媒婆说是卜河村有一户姓上官之女翠菊,人长得漂亮,聪明伶俐,温柔善良。曹氏夫妇商议,并征得瞒娃同意,托媒人上门提亲,订好了这门亲事。随后给了彩礼,合好了日子,高高兴兴,热热闹闹为瞒娃办理了婚事。

结婚后,一家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不几年,瞒娃媳妇上官翠菊就生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仙凤,二女儿叫竹凤,加之曹氏夫妇和儿女,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院子,吃的一锅饭,孩子们一块儿玩耍,一起成长,其乐融融。

    树大分枝,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氏夫妇身体也大不如以前力不从心兄弟几个在老父亲的主持下分了家家产平分,各得一份。又在老庄子的对面为二儿子瞒娃买了一院庄基,内有两孔大窑。没隔多久,满娃一家就搬了过去,虽然分着住,但大人孩子之间仍每天来往断,吃喝不论你我,亲如一家。

    一九四二年瞒娃的嫂嫂生下了二儿子东礼,瞒娃的媳妇生下了三女儿银凤。因兄长没有女儿,他没有男娃,经商量同意,将两个孩子互换奶养。一切都随心如意。

    天有不测风云,瞒娃的养母潘氏不幸去世,几年后,精明能干勤劳吃苦厚道善良的瞒娃积劳成疾,身染重病一病不起,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病情不断加剧,临终前,父亲守在儿子床前,二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瞒娃说:“我出生十几天时间就失去了母亲,二十几天失去了父亲,我真成了一个孤儿,是你和我妈收留了我,才有了我一条活路,是你二老将我未满月的孤儿,从一尺五寸抚养成人,娶妻生子,将毕生的爱给了我,教我怎样做人,为我安置家业,我才有今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实想说今后在堂前尽心行孝,养老送终,以报答你们的养育疼爱之恩,看来天不随人愿……………”

他哭着又说:“我的病不得好了,时间不多了,我走后烦老父亲多照管她们娘们几个……如不然你和翠菊商量给她再找一个好人。一来给他作伴,二来养育几个娃成人”。

    一天之后,也就是农历3月23日,命在旦夕的瞒娃,让妻子叫来了哥哥和嫂嫂,声音颤抖地流着泪说道:“咱弟兄一个院子,生活几十年,如同骨肉同胞一般。处处事事,哥哥嫂嫂都让着小弟,和睦相处,从未有过争执。哥哥嫂嫂连同父母受苦受累,为我成长,吃喝穿戴,娶妻生子,操心多年。我已有了三个女儿。你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关照着小弟的一切。对待几个女儿像亲生的一样爱,谢谢你们多年的关照,我走后,你们要常来多陪陪她们孤儿寡母!”

    随后他又把妻子叫到跟前,哭着说:“你进了咱家快二十年了,你一直尊老爱幼,贤孝为先,勤劳肯干,操持家务,能和一家老小和睦相处,你受苦了,我病不行了”……他声音沙哑,再也说不下去。哽咽地流着眼泪,过了一会儿,他吃力说,“我走后,你要在父亲面前多行孝问安,我欠他们太多,没有他们二老就没有我们一家。你一定要照看好孩子,不行就再找一个人………”说完就依依不舍地闭上了双眼,时年三十五岁。

    杨家村上的人将瞒娃葬于该村南页畛地,入土为安。

    上官翠菊和几个孩子住在南院的家里,孤儿寡母的又是独院,老公公放心不下,便商量着为翠菊招了个上门女婿,叫付忠宝,郭卯村人,为人勤劳善良,对家庭很有责任心,上门后生得一子一女,此时就将原换养的子女各回其家。

    话又说到瞒娃中文化村的五叔,年已花甲,唯一的一个女儿早已出嫁。他才明白了跟前没有儿女是不行的。便觉得无后为大和延续香火的重要性,内心愧疚自责。于是,三番五次托人请瞒娃的媳妇及儿女家人回中文化居住。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天降四十多天连阴雨,上官翠菊家的两孔大砖窑因下雨而倒塌,一家人搬回到了中文化村,和五叔一块居住,为其养老送终。

    一九九0年春,付瞒娃的子女决意将父亲的遗骨迁回中文化村,迁坟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0一四年冬,享寿97岁的上官翠菊驾鹤西去,和他的夫君付瞒娃在天堂团聚。

上百年来,付瞒娃、上官翠菊及他们的子子孙孙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杨家村曹氏家族的大恩大德。

滔滔白水河,涓涓向东流!向人们诉说着曹氏先祖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美德!

 

                             

                           


上一篇:黄河文化------洛河畔的文化秘象
下一篇:黄河文化------人民公社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