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

发布日期:2015-09-02 16:01:18   来源:>

图文/红飞蛾

1947年11月30日,马来西亚雪兰莪华侨筹赈会为了表彰和纪念华侨机工们的爱国精神,特地在吉隆坡广东义山亭为殉难机工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叙述组建机工被派送回国支援滇缅运输的经过--
  “抗战八年,沐风栉雨,备尝艰辛,幸获最后胜利,完成光荣任务,生者固受奖南归,死者则名留史迹。此种爱国精神,至为可风。爰为之铭曰:机工技术,驾轻就熟;机工勤劬,风尘仆仆。机工任务,滇缅往返,不畏天险,褒斜绾谷。祸生陡变,寒身丧谷,为国牺牲,谁不敬服。自来殉国,必有记录,勒诸丰碑,良志芳躅。”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祖国南大门被日军堵死。大批作战物资屯积在缅甸仰光、曼德勒、腊戍,急需运回国内。滇缅公路成了中国抗战惟一的生命线,它于1937年底至1938年8月抢修而成,路况极差,只好边通车,边抢修;边塌方,边补修;边拓宽,边铺石。日寇专门成立“滇缅公路封锁委员会”,频频出动飞机狂轰滥炸,极力封锁破坏。在路况如此恶劣的公路上运输战略物资,没有质量好的卡车和技术过硬的司机是万万不行的。而当时国内既缺好车更乏司机,导致公路事故频频发生,“生命线”被称为了“死亡线”。在如此紧迫的情势下,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公司驻新加坡分公司的负责人只好请南侨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简称,成立于1938年10月)救援。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接到紧急请求,认为事关祖国抗战大业,决定全力以赴。西南运输公司主任宋子良得悉后,马上正式提出征募汽车驾驶员500名、修理人员50名回国到滇缅公路抢运作战物资的具体方案。南侨总会接函后,马上发动广大侨胞捐献卡车,又于1939年2月7日和3月9日分别向南洋侨胞发出第六号和第八号通告。六号通告对征募回国的驾驶、机修人员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并提出严格的要求。八号通告要求再次征募汽车驾驶员350名、机修员50名。
  4月6日,南侨总会又明确提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一切精神动员的基本信念,也是为争取民族自由、国家独立的最高信念;为要争取全民族的自由,必先牺牲个人的自由”等10方面要求。这10条机工信约,严格地规定了华侨机工回国应遵守的各种纪律。通告、倡议发出后,各地华侨救国组织纷纷行动起来,并层层落到实处。如马来西亚森美兰华侨救国组织颁布了回国机工服务团简章,对回国服务的宗旨、资格、组织、职员、信条以及费用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槟榔屿华侨组织迅速制订了“槟城工程队回国服务团守则17条”。槟城华侨筹赈会倡议成立“汽车司机公会”,负责机工的审查选送。各地有的请中学体育老师为机工准备入伍的军事训练;有的请文化教员为机工补习文化;有的发动缝纫店、服务店给归国机工赶制中山装、短便衣;有的酒楼、饭馆为机工招待送行顺风酒……
  总之,华侨各界大力支持。经过广泛认真的发动和准备,东南亚各地大批华侨机工告别自己温馨的家园,奔向战火纷飞的祖国。各地掀起欢送热潮。1939年初,在中华民族存亡的紧急召唤和南侨总会的广泛发动下,南洋各地华侨掀起了送子送郎回国服务的热潮。华侨青年川流不息、成群结队地涌向各报名地点。有的后生为了合格,虚报年龄或隐瞒岁数,更有的女扮男装。最后选定合格的机工3200多人,远远超出政府要求550名的征募数额。在报名中还出现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新加坡有位从事机修20多年的师傅,每月薪水200多元,生活优裕、技术娴熟,他听到南侨总会的号召后,毅然报名,并拉了七八个青年徒弟自备修理工具回国服务。泰国21岁的华侨机工蔡汉良,既是司机又懂修理,他料定家里不会同意,便背着家里人跑到几十里外的筹赈会去报名。报名时却遇见叔叔的好友侨商王联辉。王规劝他不要回国,并提出:留下来与其女成婚,或独立开店收购橡胶,或提供汽车给他去经营客运,条件十分优厚。但这些好条件都拴不住蔡汉良的一颗爱国之心。马来西亚华侨林来是个刚20岁的小伙子,开车、修车兼长。他认为自己虽出身国外,但是个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现今祖国有难,自己应尽一个华夏子孙的义务,看到通告后,便和几个朋友一道,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更为难得的是,在归国华侨机工中,有4位女华侨青年整装随行。她们的芳名是白雪娇、陈娇珍、朱雪珍和李淑美。当中的白雪娇还是瞒着父母离家归国的,她在临行前给父母留下了一封动情的告别书:“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怀念热爱的。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的……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新婚不久的贺玉兰女士,毅然与丈夫双双回国,丈夫战斗在滇缅路上,贺玉兰则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奔赴广东东江抗日前线。
  1939年2月18日,廖国雄、白清泉率领第一批华侨机工从新加坡启程。机工们身穿统一的制服,列队整齐,步伐一致,穿行于十里长街两旁欢送的“人墙”之中。
  此后,一批接着一批回国,开始了他们悲壮的征途。崎岖滇缅路,天晴下雨皆难行。据《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史》记载,南侨机工是由马来西亚经越南回国的,共有9批2654人:由马来西亚经缅甸仰光回国的,有先后6批538人。两路回国共15批3192人(一些未经登记而零星回国的未算在内)。另外还有人在其他各地服务,把他们合计起来,总共是3913人,是一支人数众多,技术熟练的运输大军。华侨机工在组织上不仅有领导、有编制、有纪律,而且人人都有“铺保”(有在侨居地所在单位侨团或商号担保),还都接受了两个月严格的军事训练。“军训”完毕后,由西南运输公司分配,南侨机工先编为第11、12、13、14四个大队,稍后又组建了“华侨先锋”运输第1、第2两个大队,其余的机工则被混编于第1、3、5、9、15这五个大队中。机修人员除一小部分被编入上述各大队随队服务外,大部分被分配到芒市、下关、保山、昆明、贵阳和重庆等地的汽车大修厂当修理工。在车队中,则严格按“三三制”编队:五至七辆车为一班,一车一司机,班长无车,掌握全班车辆运行,并随时顶替病事假者。三个班为一分队,三个分队为一中队,四个中队为一大队。每个大队汽车有180辆到192辆,总人数在200名以上,并配备若干名车务、技佐、总务、会计、出纳、政训员、车卫兵等专职人员。由部分南侨机工合编成的6个大队拥有汽车1152辆,出车都是集体行动,不允许单独出车。从1939年春出征滇缅路到1942年缅甸沦陷期间,他们数年如一日,不分昼夜地战斗在高寒的运输线上。据战时日本参谋本部的估算,自滇缅公路开通、南侨机工加入运输队伍以后,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每月通过滇缅路运入中国的军用物资等达1万吨。仅在1941年1年中,运回国内的机枪、炮弹、汽车、汽油、药品等重要战略物资就达132193吨,而在南侨机工投入运输前的1939年1至5月,每月运输量仅有1000吨,两者相差10倍。据统计,经南侨机工运回的军用物资总共达45万吨之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抗战。

  滇缅路全长1146公里,穿越横断山脉、怒山、高黎贡山,横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山高水湍,坡陡路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十分难行。晴天,车轮过处尘土滚滚如长龙,雨天则泥水四溅处处有险情,陷轮打滑是常事,重则泥土剧崩塌方,车毁人亡。肩负运输重任的南侨机工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有史料记载:1939年9月,在云南芒市、遮放一带阴雨绵绵,路面又烂又滑,第13大队37中队的17辆卡车全部陷在离芒市8公里的泥坑中。所带食物全部吃光了,而援救的车子又进不来,断了补给。从第6天开始有一半人因极度疲劳和饥饿而病倒了,能动弹的人只好上山挖竹笋烧煮,给倒下的战友充饥。他们被困在这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中,死神疯狂地吞噬着这些孤单无援的海外赤子。天气一直到了第8天才转晴,一群路过这里的傣族小孩看到了这悲惨的景象,赶快去报信,当地的傣族同胞送来食物、草药和铺路工具,华侨机工们才脱了险。其后,重病伤员留下,其他人继续前行。抗日救国令南侨机工和当地各族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后来滇缅路被切断,南侨机工被遣散再陷困境时,有的就在当地人家入了赘,成了当地民族的一员。
  1942年2月,日军已逼近缅甸的曼德勒,腊戍已岌岌可危。这时,“华侨先锋”第1大队2中队接到紧急命令:派5辆卡车赶到叠元机杨装运高射机枪子弹、通讯器材和药品去腊戍。当车队刚从中国云南进入缅甸境,便看到英军已仓皇逃跑了,行至腊戍郊区,又看见我国的滇缅远征军部队向中国方面撤退了。此时若再往前行进已有很大危险,但华侨司机们毫不犹豫地驱车前进,终于把这批军用物资及时抢运回来。车队撤退通过腊戍桥不久,英军便把桥梁炸毁了。
  在滇缅路上行车,必须闯过四道“鬼门关”:一是瘴疟关,各种传播疟疾的疟蚊异常猖獗,各类毒虫、猛兽随时来袭;二是雨水泥泞关,雨季到来,无常的天气,暴雨骤至,山陡路滑;三是险路、险情关,公路既要穿越重峦迭嶂,又要渡涧越溪,还要下河谷爬大坡,上有欲坠巨石,下有万丈深渊;四是日机轰炸关,日本侵略者妄图堵死这条中国对外交通大动脉,对滇缅路狂轰滥炸,有数百名骁勇的华侨机工被日机炸死,连尸体都找不回来……南侨机工就在这四道“鬼门关”中出生入死地战斗着,他们不怕牺牲,为了报国在所不辞、死而无怨。数年间,就有千余名华侨机工在这重重“鬼门关”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仰光,接着又攻占了腊戍、畹町、遮放、腾冲等滇缅公路沿线。至5月4日,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被炸毁,公路被切断,南侨机工们陷入了悲绝人寰的困境。国民政府对他们采取了冷酷无情的“遣散处理”:3200多名华侨机工中除战死、病故、失踪者1000余人外,其余的人部分被派到印度去参加盟军军需运送,小部分参加军事情报工作,二、三百人被分配到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去工作,四五百人自谋出路远走他方,三四百人滞留在昆明,生活无着落;剩下的则分散在滇缅公路沿线的城镇村落,许多人饿死、冻死,沦为乞丐……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多方努力,才促使国民政府将1000多名南侨机工送返南洋,与家人团聚,另有1000人,留居国内。至此,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壮举才算划上句号。--摘自(文史春秋)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 - 畹町人 - 边关名镇 中国畹町

畹町南洋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全景


滇缅公路从我的身后进入了缅甸,背后远处是缅甸山影。



       从纪念碑的山坡上俯瞰中缅边境城市畹町和棒赛镇,滇缅公路经过这里进入缅甸腹地

南侨机工史迹图片展场。

                    

                                               



热度

 

 

 

 

上一篇:血凝中华—-纪念华侨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
下一篇:“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走进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