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秦国“堑洛长城”今何在?

发布日期:2021-01-11 10:06:58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23

渭南市政协文史和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秦国“堑洛长城”今何在?

陕西蒲城 冯宝哲

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之中,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防御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几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但是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因险制塞、呈现着千姿百态、无一类同的奇丽景观,体现了建筑上的艺术才思。长城内外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交往,终于突破人为的分割阻碍,已凝结成统一团结和睦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城作为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既是我们民族感到自豪、也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大的贡献。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具体所指一般认为当是嘉峪关至山海关之明长城。但是作为关心历史的读者诸君可曾知道战国时期秦国修筑最早的“堑洛长城”在哪里吗?笔者愿与大家共探其详。

春秋战国时期,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等地区,居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古代文献中,他们被称作“戎”或“西戎”。早在西周末年时,西戎势力就日益强大,他们协助申侯杀死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颠覆了西周的政权。后来,西周之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戎人占据。到春秋初期,从西戎中分出一支,他们率先地接受中原文化,并通过对附近戎人部落的征服,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形成了秦国。

0005.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阿波村的“堑洛长城”遗址(一)

 0006.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阿波村的“堑洛长城”遗址(二)

据说,秦国刚形成时是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为此,秦国经常受到附近的魏国的攻击。秦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土地屡被魏攻占。为了抵御魏国,公元前408年秦退守洛水西岸,沿河修筑长城,并筑重泉城用来自保。司马迁在《史记》中即有“堑洛,城重泉”的记载。“堑洛”何解?按汉辛氏所撰《三秦记》中的说法:“在蒲城东五十里,秦筑长城即是堑洛也。”“堑”就是掘的意思,这段长城的修筑方法是筑墙与削掘崖岸相结合,所以史书上称作“堑洛长城”。它是战国时期秦国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比魏国的河西长城(滨洛长城)早56年。秦堑洛长城的位置走向,史念海先生根据《水经注》有关记载,并结合实地考察,已经找到踪迹。这条秦长城的南端起于陕西华阴县东南华山之下的小张村,逶而向东北,经华阴庙东北,跨过沙渠河而至渭河之滨,渭河以北则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内,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县黄龙山麓。目前,只有渭河以南华阴县小张村至华阴庙东城子之间保存着低矮的夯土墙可以辨认。

0007.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阿波村的“堑洛长城”遗址(三)

 0008.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阿波村的“堑洛长城”遗址(四)

蒲城县旧志载,县东南五十里有秦长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县城东南20公里处平路庙乡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的堑夯长城遗址。1982年9月,经历史地理学专家、陕西省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念海教授亲临考察,断定为堑洛长城遗址。城墙长324米,宽11米。

 0009.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阿波村的“堑洛长城”遗址(五)

00010.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阿波村的“堑洛长城”遗址(六)(图中河流为洛河)

1992年,中国长城学会会员、秦汉史、长城史专家彭曦教授对秦之堑洛首次系统考察中,又发现钤铒至蔡邓乡烽燧18处、常乐村南长城断续城墙800多米、晋城村堑夯遗址400多米和长城内侧的多处障塞遗址。

00011.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晋城村的秦堑洛长城”遗址(一)

00012.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晋城村的“堑洛长城”遗址(二)

在这些遗址中,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生活器皿陶片、陶下水道管、陶水槽残体。残存城墙多为下堑上夯,夯层厚约8~10公分。烽燧有单烽及城上烽。烽现残高4~6米,体积庞大。烽顶多残留20~30平方米的平台,说明建烽之初,烽上均有覆瓦建筑。

00014.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晋城村的“堑洛长城”遗址(三)

对于“堑洛”的研究目前尚有几种看法:一方面是主流认为"堑洛"的本质是长城,是秦简公时期为了防御东方国家而通过铲削洛河沿岸形成的长城,该长城的作用是加强当时的秦国东部边境的防御,分布在黄龙山以南关中平原东部洛河沿岸,与渭河以南华阴的夯土长城共同将关中平原东部的缺口封堵。另一方面有研究者则认为堑洛的本质并不是长城,而是一项水利工程。但是这种认识多是一些十分不确定的结论,“所以`堑洛’当解作挖掘疏浚洛河,削整洛河两岸陡壁,使之有利于防御,但也可能是一项水利工程。从字面看,‘堑洛"不含有修筑长城的意义。”陕西考古研究院于春雷《秦简公“堑洛考》则认为"堑洛"不是长城,也不是水利工程,而是一项缮治津关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地理位置就在重泉城附近。

00013.png

位于陕西蒲城县车渡村的“堑洛长城”烽火台遗址

《史记·秦本纪》简公六年(前409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史记·六国年表》秦简公六年"初令吏带剑。”秦简公七年(前408年)“堑洛,城重泉。初租禾。”笔者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我的故乡就在古重泉附近,老家车渡村之北紧靠洛河就有“堑洛长城”的烽火台遗址,如今其地还安葬着我逝去的双亲,是我永久怀念的圣地。

上一篇:消失在黄河下的县城
下一篇:黄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