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仓颉与创造中华文字四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系列

发布日期:2020-10-28 16:47:16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二

陕西省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仓颉与创造中华文字四故事》

仓颉鸟迹书的来历(故事之一)

陕西渭南   王孝文

走进仓颉庙,就像进入到馆藏丰富的历史博物馆,不光文化氛围浓郁,而且文物宝藏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历朝历代的碑石。在这些碑石中,以仓颉鸟迹书碑最为靓眼,被称为镇庙之宝。

然而这个镇庙之宝,却是清乾隆十九年间,由时任县令的梁善长老先生所制,迄今不到三百年。它的本源于何处?这是很多人都喜欢探索的故事,不过在白水古老的民间传说中,却交代的清清楚楚。

白水是仓颉故里,仓颉出生在白水的阳武村。在那里留有很多仓颉文物遗迹,其中在阳武村西南是数十里的石楼沟,就是一处人们乐游的名胜。

石楼沟的得名,源于这里古代曾有一座高入云天的石楼。虽经历史风雨,石楼坍塌,但关于石楼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于民间。

当年,仓颉造字是在阳武仓圣梁西北的土楼子,仓颉在这树林茂密、阴暗潮湿的土楼,潜心创造文字,三年未出土楼。于是被阴暗潮湿加劳累熬坏了身体,腰疼腿酸,食欲大减。黄帝得知后,觉得对仓颉照顾不周,以为影响了他的健康。他急忙派出处方雷祥携上杜康的美酒为仓颉治病。又动手建造一个石楼,改变仓颉的居住环境,供仓颉造字藏字和生活。事实上,由于仓颉创造的字很多很多,土楼已无法存放。

于是,黄帝出面,请专家设计,能工指点,巧匠制作。动员充分,声势浩大。由所属各部落出人、出工、出材料。建筑大本营设在沟南塬面。至今这里的村名仍留着当年的历史痕迹。如堆放建筑材料的大头塬和支肥(应是支分);黄帝驻扎的门公村;存放战车的车庄;练兵的东武村、西武村;养马的放马村等等。这些村落的人们,一代一代的都流传当时建造石楼的美丽故事。

由于黄帝的高度重视,组织严密,动员充分,亲自指挥,一座巍峨的石楼工程很快建成了,仓颉也很快搬到石楼。经过雷祥的精心诊治,加之用杜康酒祛湿祛潮,健胃健脾,仓颉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他在石楼更加勤奋地创造字、藏字,据说这二十八个鸟迹书就是精心创造重刻在石楼上的。也是仓颉认为最优秀的二十八个字形。

这二十八个字,从仓颉之后,一直到秦末依稀少还在。秦国大将军蒙恬,是一个文字爱好者,也是我国毛笔的创造者。他奉命带三十万大军出征匈奴,打造长城。从都城咸阳出发,为了拜谒仓颉庙,有意绕道白水北上。

蒙恬在仓颉庙逗留了多天,他深为仓颉庙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和陶醉,也为仓颉庙雄伟的建筑所折服。一连几天,参观庙宇,了解仓颉造字,拜谒仓颉墓,留恋忘返。这时,仓颉庙陪同人员乘机向他介绍了仓颉石楼沟藏字楼的盛况,蒙恬听了大喜过望。立即招呼随从,跨上战马,由土人向导,直奔石楼。

蒙恬在石楼看见了已经破损倒塌的状况,十分痛心。他仔细从石楼中搜寻仓颉造字的珠丝马迹,希望从中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忽然在一处石壁上,他发现了这二十八字,虽经历史风雨,多有漫漶,但仍依稀可辨。蒙恬大为惊奇,呼为神品。他立即坐下来,用毛笔临摹。后又书于石上,请人刻成石碑立于庙堂,这通由蒙恬所刻的鸟虫书碑,从此成了镇庙之宝。

此碑又历了千年风雨,直到唐末宋初犹在。不料宋元战起,元蒙人一把大火把庙宇烧了个精光,这通石碑也在战乱中失去了踪迹。战乱结束了,社会安静了,热爱仓颉的白水人又集资复修仓颉庙,加上当时官方的支助,一座崭新的仓颉庙又屹立在仓颉故里。遗憾的是,一切都按人们的理想修好了,建好了,装饰好了,就是找不到蒙恬刻制的鸟虫书二十八个字,这成了白水人多年的心病。

斗转星移,又经过了几百年,到了请乾隆十五年,一位好县令梁善长来白水。他是一个热爱文化、热爱文物的人。更是一位仓颉的崇拜者。在他主政下,对仓颉庙进行一次大修整。这次修整,是一次历史性的整修,处处依制,处处令人满意,但白水人仍念念不忘失去的仓颉鸟迹书碑。

梁大人不负众望,花大力气,四方觅求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获得了鸟虫书的样本,并于乾隆十九年亲自临摹,刻石于仓颉庙。完璧归赵,物就原处。使被称为白水仓颉庙镇庙之宝,又屹立在庙廊之中,圆了白人百年之梦。

 

仓圣梁的传说(故事二)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中华文字的创造者。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逐渐脱离了蒙昧洪荒,开启了文明曙光,进入了文明时代。所以仓颉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是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的。因此,人们把仓颉称为仓圣。阳武村是仓颉的家乡,阳武村的仓圣梁是仓颉的生长地。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下仓圣梁的传说。

史料记载:“远古,白水为国,是诸侯封邑之地”。不过,这个国叫阳武国,而不叫白水。这个阳武国,其实是当时一个阳武部落,他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天的白水县北塬镇阳武村。而阳武村南的仓圣梁就是仓颉的出生地。仓颉住过的洞穴至今还在,仓颉父母的坟墓还在。这道梁,也因为出生过仓颉这位伟大的圣人,而被后人称作仓圣梁。

其实,仓圣梁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鸟育山,又被后人称为鸟羽山。至于鸟羽山以前的名字,已是五千年以外的事,我们无法得知,也无法考究,单就这鸟羽山的故事,就十分动人。

原来在远古时,人们都喜欢在近山傍水的地方挖穴而居,便于取得水和食物。那时阳武部落的先民大半都生活在仓圣梁周边雁子山、麻雀沟、喜鹊山、白水沟、凤凰岭。仓圣梁也成了阳武部落的活动中心。

仓颉不是他的原名,他家本性侯岗,本来名叫侯岗颉。因为造字的伟大功绩,黄帝便赐给了他一姓“仓”。仓字按繁体分解为:人下一君或君上一人。这个君自然指的是黄帝。黄帝的意思是,仓颉造字的功劳很大,甚至大过了他这位君王。所以仓字的顺序先是仓颉这个圣人,后才是黄帝这位君王。这就是黄帝的谦虚,也是黄帝对仓颉造字功绩的肯定。所以后来就有了仓颉的名字,而本姓侯岗反被人淡忘了。

侯岗家就住在仓圣梁下的深沟,靠近洛河。那时阳武山川,南有洛河丰富的水流,水位很高,直淹进几条沟川;山川树木参天,绿草茂密,很多飞禽走兽都生活在其中。人们住在这里,有鱼虾可捕捞,有兽禽可猎,原始状态的生活条件还时蛮好的。但老侯岗还是高兴不起来,他年纪大了,却没有一个孩子。

可就在这一年,老婆来喜了,足足等了十三个月,才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孩子落草之后,大家才看清是一个四眉四目的“怪物”。孩子块头很大,而声音更大,一哭竟震动了整个山川。邻居便纷纷来贺,但也纷纷议论:这个四眉四眼的孩子时是吉是凶,众议汹汹。恰巧,有一位邻居溺水而亡,有一个邻居的孩子被狼叼走了。于是便有人附会说这是四眼孩儿带来的灾难,大家听了很害怕,纷纷找村内管事的人,让丢掉这个孩子。管事的人也没了主意,而那时人们很信巫婆,靠巫婆出神来定大事。于是村里管事者就请教巫婆,巫婆当着大家的面出神弄鬼,又捏又算。最后说:“就怪这个四眼孩子,必须处死他,以消后灾”。巫婆的话,在当时就是命令,侯岗必须执行。

侯岗的夫人听后放声大哭,她死活都不愿丢掉儿子。侯岗在巫婆和管事者的逼迫下,实在没有法子。他很不情愿地在一个下午,趁老婆不在,便把孩子丢到山中一个树林中。当他回到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老伴还在哭喊着找孩子。老婆哭得十分伤心,侯岗看到这情景,也十分后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侯岗和老伴跌跌撞撞跑到树林中去找,在漆黑的林中,只听取狼虫虎豹的叫声,却连孩子的踪影都没有。一些好心的邻居十分同情侯岗夫妇的遭遇,纷纷前来帮忙,四处寻找被丢弃的孩子。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始终没有孩子的踪影。

过了多年,老侯岗在弃子失子的悔恨中得到一场大病,临终前对老婆说:“我好悔呀!我死后,如果有灵,还是要找回我的孩子。我也希望你继续找回咱们的孩子。”老侯岗死了,老婆哭得死去活来,但一想到孩子,她便顽强地站起来,要活下去,继续找。

不觉又过了几年,在仓圣梁出现了一个奇迹,凤凰岭上成千上万的鸟类,用羽毛搭了一个棚,养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竟也是四眉四眼。孩子在群鸟的呵护下,生活的很愉快,还会和鸟儿对话。鸟儿们有很好的分工,有的采果采粟,供孩子吃;有的用羽毛编织五彩衣服给孩子穿。更有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高大凶狠的鸟,在棚周围站岗,使狼虫虎豹和生人都不能靠近。

时间长了,阳武村民发现了这个秘密,胆大的人还尝试接近孩子的大棚。终于有人看到了孩子四眉四眼,于是就赶快给侯岗的夫人报讯。

侯岗夫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随村人爬上仓圣梁找到鸟儿搭的大棚。

说也奇怪,老夫人来了,那些守侯的大鸟都自动闪在一边,闪出一条路。那个四眼孩子也喊着妈妈扑到夫人的怀里,全村人都为娘儿们的相逢欢呼而庆贺。整个仓圣梁,充满了的欢声笑语。鸟儿也欢乐飞翔,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孩子向母亲述说了几年的经历:他被父亲丢掉,天上的神仙就让凤凰率百鸟来救护,神仙还说这孩子将来对人类有大贡献,还给孩子起名颉,即鸟儿飞翔的样子。从此孩子就叫侯岗颉。

孩子找到了,但却不愿跟母亲到深沟的洞穴家中。他说,据凤凰传到消息,近期洛水将暴涨,咱们住的地方很不安全。再说这个梁上,花草树木十分茂盛,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猎物遍树林,是一个生活的风水宝地。

一村人都接受了侯岗颉的建议,慢慢地从深沟搬到了仓圣梁。从此,把这条梁就称做鸟育山,意思是鸟儿养育了侯岗颉,后来,人们把鸟育山改成了羽毛的羽,叫鸟羽山。

再后来,侯岗颉做了阳武国的首领,再后来他被黄帝请去当史官,创造了文字,干成了大事。作为奖励,黄帝便给他赐姓为仓。于是侯岗颉便成了仓颉,而民间世世代代遵他为仓圣爷,把鸟羽山又改成了仓圣梁。

仓圣梁是古代阳武的中心,人们为祭祀仓颉,在此修了一座规模很大的仓颉庙,据说是全国众多仓颉庙中最早的一个。仓颉庙香火很盛,一年四季朝拜仓颉,烧香祭祀者络绎不绝,青烟绕梁,鞭炮响满沟。再后来,社会进步了,阳武村人都搬到北边更平坦的塬面,即现在的阳武村。清乾隆年间,连这座庙也搬到了新村,仓圣梁仅留下大量的秦砖汉瓦碎片,供游人参观时采集。

 

仓颉庙的传说(故事三)

 

在仓颉故里的史官塬,有一座驰名全国的仓颉庙和仓颉墓。此庙与墓是一处国保文物,这在全国众多的仓颉庙中还是唯一的。

白水仓颉庙是一处神奇的地方,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构成一个关于仓颉传说的大体系。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关于仓颉庙历史源流的传说。

仓颉庙到底始于何时?这是大家很想知道,很感兴趣,又争议颇多的一件事,这件事得从黄帝时的史官说起。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靠个人的聪明才智,靠传统的结绳刻木来执行职责,完成史官的任务,很受黄帝的器重,但后来黄帝的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传统的记史方法显然适应不了,而且多有所误。形势迫使,必须想出一个新的办法来满足史官职能的需要。于是,仓颉便辞官回家在仓圣梁西的土楼子,埋头多年,察鸟虫迹,观山川形,始创出文字。这一划时代的发明,不仅大大方便了记史,而且对黄帝部落的人民有更大的帮助。成为部落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黄帝十分高兴,对仓颉进行了封赏,将仓颉原姓侯冈赐姓为仓。古仓字,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君者为黄帝。意思指:仓颉的功劳比黄帝都大,黄帝功劳都在仓颉之下。从此侯冈颉就变成了仓颉,同时,责令仓颉到全国各处去传播文字,教化百姓。

仓颉是一个一心为推广文字,教化百姓而无私奉献的圣人。他接受了黄帝的命令,带上他的徒弟和部属,一处又一处地教人民群众学字,用字,一年又一年的飘泊在路上,田间、村头。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翻山越岭,走州过县,串部落,遍天涯,好多人都得到了文化教育,提高了水平,净化了社会,提升了道德风尚,从而受到普天下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热爱。各处都想让仓颉长期留在他们那里,都想使仓颉成为他们家乡的圣人。但重任在肩的仓颉是天下的圣人,负有教化天下人识字的重任,是不能长期留在一处一地的。于是他们走了,人们恋恋不舍,便把他停过的地方,用过的物件和所教的文字,当成圣物,保存起来,永远纪念,世世祭祀。这就是全国仓颉遗址多的原因。

仓颉就是这样,为了天下百姓,不辞辛苦,成年累月的奔波在传播文字的路上。

但仓颉也是人,也有生老病死的时候。仓颉在外已传播文字几十年,直到八十岁后,还没有回故乡。这个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据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继承仓颉的精神。,这时,作为仁圣之君的黄帝想起年迈的仓颉仍风尘仆仆于四海之中,于是黄帝不忍心让这位老臣再长途奔波,他对仓颉的后事作了很好的安排,决心召仓颉回来颐养天年。

古代人们对人死后的安葬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人死后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如能埋葬个好穴位,好殉葬,那么就会在阴间生活的更好。

于是黄帝带了一班大臣,包括那些风水师,跑了很多地方,终于在黄龙山南一片平坦的黄土地上,为仓颉选中了一方风水宝地,为仓颉在此建立了庐墓。

黄帝经过认真的考察,就在陵墓南,为仓颉修一座官邸,供仓颉颐养天年,这就是仓颉最早的刍形。

黄帝在这里为仓颉建官邸。还有更深的考虑。古人很讲究落叶归根,这片土地,亦属阳武部落的范围,这满足了仓颉叶落归根的长久愿望,又避开了仓圣梁那里窄小沟川,这里要比仓颉出生地好的多了。黄帝用这种办法奖励安慰这位为传播文字而奔波了几十年的老人。可谓用心良苦。

仓颉是一位为人民利益不断创造,不断贡献的伟人,他很感激黄帝的安排,也同意回到家乡颐养天年,他在这里聚徒授字,不断创造新文字。他还常带徒弟和下属,广植松柏,据说仓颉官邸面积很大,仓颉种植了很多柏树,可好些都被后人砍伐了,只剩下留在庙墙内的几十株,应是其中最小的部分,也是最珍贵的一部分。仓颉还在这里培植了一些供人们观赏的特殊树木,这里至今仍留有一棵仓颉手植柏。

仓颉在身后,没有人愿意随便住进仓颉官邸,这个官邸就变成了人们祭祀仓颉的祠堂。再后来,由于统一文字的需要,人们须高举仓颉这面大旗,于是干脆就在官邸的基础上改进了成仓颉庙。所以究其源头,仓颉庙在很古很古时期,就已有规模。

晒书台的传说(故事四)

 

在仓颉生长地的阳武村南的仓圣梁边,有一个神秘的大平台。平台北依仓圣梁,南临洛河水。更准确地讲,平台是在洛河北岸上。古时洛河水量很大很高,日夜汹涌,惊涛拍岸。水位比现在高得多,从岸边的涨水线观看,晒书台下不到一丈,就是奔腾不息的洛河水,就在这洛河之滨的平台上,曾出现过一幕惊人的历史,展现过一幕繁荣的景象。晒书台便成了人们世代参观的圣地,纪念的文化圣迹,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原来在藏字的石楼修好之后,仓颉和他的部属都从土楼搬到了石楼。仓颉十分感激黄帝对他和他的造字事业的关怀,加之石楼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比土楼有了很大的改进,于是仓颉便加倍的努力,进行文字的创造和传播。于是一批一批的新造文字送到了黄帝帐下,一批又一批的黄帝子民都学会了文字,都提高了工作效率,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黄帝十分高兴,觉得有文字十分有利于对百姓的教化,也有利于部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但截止目前,仓颉创造的文字,还只属于他周边的人,广大的群众仍然没有机会学文字,大部分人仍处在洪荒蒙昧之中。于是他向仓颉提出,要他率领他的团队到全国各地传播文字,教化百姓。

仓颉也早有此意,也想到各地开阔眼界,扩大视野,既有利于创造文字,更有利于让更多人认识文字,得到黄帝的指示,他十分高兴。于是就在藏字楼做了充分的准备,将创造的文字分类打包,然后搬到石楼下的洛河度口,装到木筏上,准备择吉上路。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河水也较平稳。仓颉便带上十几个木筏子,从山庄出发,浩浩荡荡向东漂去。不料过了洛河的乾坤湾,突然上游发了大水,下游人不知道。依旧太红红,天也晴朗的,但大水猛浪却漫天卷来,将仓颉的几个木筏打翻。好在仓颉和他的徒子徒孙,常在水边,多识水性。经过大家的拼力找捞抢救,总算打捞出好多包。可惜仍有许多字被无情的洪水卷到了东洋大海,有幸被打捞出的都放在了这个平台晾晒,也多漫漶不清。

损失十分严重,影响了仓颉传播计划。于是,仓颉就是在晒书台搭建临时篷帐,安顿大家住下来。他们对水浸的文字进行晾晒和清理。对晒干的文字,分类收藏,对被浸漫看不清者,重新描绘刻制,使之完善,对已经散失的文字,根据回忆新创刻,力求完备。他利用这一时期,还创造了很多新文字,弥补了先前的不足。从此,这个平台,就被叫做晒书台,名气也逐渐大起来。

仓颉在晒书台搞修复是一项复杂庞大而又耗时的工程,一住就达三年。在三年间,晒书台竟成了阳武部落的活动中心,好多人都把这里当成了学习文字的学校,经常来听仓颉讲解文字;也有的为仓颉提供信息和资源,也有的送来生活物资。晒书台简直成了阳武部落的政治、经济、教育中心,好多部落的大事,都喜欢在阳武来研究,求仓颉作决断,晒书台,更让人们感动的是,好多人家都把孩子带来,让孩子从小就学习文字,从小接受文化教育。仓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对前来学文识字的人们都进行妥善的安排。有大人班,有小孩班,还有创作班。几乎是凡来者都会得到很好的安置和教育,都有所收获,一时间,阳武部落人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潮,阳武部落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变,人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开发,社会的道德风尚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由是推动了整个部落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人人都称赞仓颉为家乡人办了一件天大的事,都称仓颉为阳武的大圣人。

仓颉在晒书台做好了传播文字的充分准备,终于按照黄帝的指示,带上他的团队上路了。此一去,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竟是五十多个春秋。再回到故乡,就住在了黄帝为他建造的黄龙山前官邸;他已是八十多岁的白发老翁,仍然忙于造字授徒,再也没有在晒书台住过。

但晒书台的辉煌却永远铭刻在阳武人的心中。有人把这个台叫中华文字传播的起点;有人说,这个台应是中华民族自有文字后的第一所学校;也有的教育家称:晒书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幼儿园和孩子启蒙的地方。

由于晒书台的辉煌历史,使这个台成了当地人们世代纪念的圣地,凡来到仓圣梁的参观者,都乐于到晒书台凭吊。面对滔滔东去的洛河水,遥想当年的辉煌,更感激仓颉的伟大功绩。

               (王孝文 整理)

 

上一篇:仓颉 黄土大原上的一抺情怀/弘扬中华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系列
下一篇:美国仁社基金会捐赠我市太贤村深井项目通过验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