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殊功早入河渠志“一代水圣”李仪祉》

发布日期:2023-03-07 08:50:24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陕西省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陕西省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殊功早入河渠志“一代水圣”李仪祉

                     /秦渭平
  

北洛河流经的陕西省蒲城县,是被誉为“一代水圣”的李仪祉的家乡。

又是一个周末,走过家乡这条熟悉的道路,再一次踏进李仪祉故居,我在对风吹麦浪的期盼中,不禁令人想起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的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先驱——李仪祉。他筹划修建的“关中八惠渠”,浇灌了一片片干涸的土地,至今造福三秦儿女。  
  洛河水不知疲倦地日夜流淌,但地势较高的塬上却十年九旱,当地百姓只能“种地靠天、吃水靠担”。
  常在洛河边玩耍的少年李仪祉总梦想着有一天能将洛河水引到高处,流进塬上干渴的农田里,灌满家家户户的水缸。
  这并非不可能之事。战国末年,水工郑国耗时近10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修建了一条长达150余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史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称郑国渠修成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成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到了西汉,郑国渠多年失修,效益大减,关中地区粮荒严重。白公奏请在郑国渠以南再穿凿渠道灌溉农田,引泾水,注渭水,长100公里,溉田4万余顷,施惠千余年。
  李仪祉曾立下宏愿,要效仿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造福桑梓。1915年,李仪祉从德国专修水利专业归来后,被聘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土木工科者寥若晨星,专注于水利专科教育的学校也仅此一家,国内水利人才异常缺乏。李仪祉执教期间,为我国培养了200多位水利骨干技术专家。
  但他心中依然牵挂着饱受干旱之苦的三秦父老。1922年,李仪祉回到陕西,亲自主持筹建泾惠渠。这年9月,李仪祉组建测量队,开始勘测泾河谷、灌区地形,进行水文观测工作。
  经过两年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泾惠渠的测量设计工作完成,但因战乱,年荒财尽,修建工作只能暂时搁置。1930年,在杨虎城的大力支持和多方踊跃捐款下,李仪祉的“郑白宏愿”终于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48岁开始修建泾惠渠,到56岁因病逝世,李仪祉主持修建的泾惠、渭惠、洛惠、梅惠四渠已初具规模,能浇灌180万亩耕地。他谋划的黑惠、涝惠、沣惠、泔惠四渠也次第施工完成,关中地区因有了八大惠渠,实现了粮食丰产、旱涝保收。
  除了致力于关中水利建设,李仪祉还主持参与过黄河治理、导淮工程等,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后来,人们将李仪祉安葬于他为之倾尽心血的泾惠渠畔,于右任为他手书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对陕西人来说,李仪祉不仅是那个给三秦大地带来丰收喜悦的“活龙王”,更是一位人格高洁、大公无私的道德楷模。
  早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李仪祉曾主动放弃学位。他说:“我是公费学生,我学习的钱是老百姓给的,参加学位考试还需要交五百马克考试费,能省一文是一文。”务实、不重名利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李仪祉一生就任过的职务多达70余个,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担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期间,李仪祉家住北平,办公在天津,每周末都要坐火车往返于北平和天津之间。那时,达官贵人通常坐头等车厢,普通百姓坐三等车厢,而李仪祉总是和老百姓同坐一个车厢。
  李仪祉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一天,12岁的小儿子李赋洋突发高烧,正在工作的李仪祉让家人赶紧花钱雇人力车送孩子去医院。当时,给他配备的小汽车就停在单位的院子里,但他坚持公车决不能私用。此外,就连局里不值钱不起眼的几张稿纸,他也决不允许家人拿回家使用。
  李仪祉病危之际,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他嘱咐家人:“身后葬礼,须力求简约,尸体送医院剖验,以探病相之究竟,为医界作一贡献……”在他下葬时,数千名群众前来送别。
  年复一年,关中的老百姓始终没有忘记这位为人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水利先驱,每逢清明节和李仪祉诞辰日,都会有大批民众自发来到他的墓前祭奠。
  2012年,在李仪祉长眠的地方,修建起了一座纪念馆,再现了李仪祉的治水伟绩,更着重呈现了李仪祉“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的思想精髓。同年,这里被陕西省纪委监委命名为“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来这里体悟清廉做官、清白做人的道理。
  在蒲城,李仪祉是家乡人民的骄傲,这片土地上的后来者对他满怀敬仰,有当地人自掏腰包为李仪祉修建纪念馆、修缮故居。李仪祉的故事也被蒲城人改编成秦腔现代剧搬上舞台。
  李仪祉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李桐轩和伯父李仲特都是关中名儒。李桐轩还是易俗社的创始人,致力于对旧戏剧进行改良,普及社会教育等工作。他先后创作了20多个宣扬爱国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民主的剧目,时人评价其“文笔锋利,泼辣深刻,直指封建统治者爪牙”。
  1904年,李仪祉与哥哥同时考入京师大学堂,在当地轰动一时。临行前,父亲寄语两个儿子“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于愚弱最可耻”“男儿立身戒自轻,要知科第非功名”,鼓励兄弟俩要勤勉好学,立大志,不务虚名。
  李仪祉对孩子们也是倾尽心血培养,先后资助两个侄子李赋京、李赋都赴德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们分别在医学研究和水利工程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李仪祉的长子李赋宁后来成为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和翻译家,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次子李赋洋成为生物学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李赋宁赴美留学临近毕业之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他放下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学位论文,放弃博士学位,于1950年毅然回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外语教育中。41年后,历史重演,李赋宁的独子李星在美国学成后,背着一台计算机回到清华,成为国内知名网络专家。
  这不能不说是根植于李氏家族中的那一腔爱国情、报国志使然。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李仪祉,这位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喜穿布衣长衫、脚蹬布鞋的陕西人,不仅将治水功绩留在了三秦大地,其高尚的人格也将垂范后世、激励后人。

(原载《渭南日报》)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焦云龙》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状元府前说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