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焦云龙》

发布日期:2023-03-01 16:00:32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陕西省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陕西省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焦云龙

                          文/梁建邦

 

焦云龙(1840-1901),字雨田,清末山东长山县(今山东淄博周村区贾黄镇丁家村)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曾任陕西三原、安康、富平、长安、咸宁等县知事,绥德、商州知州,潼关厅抚民同知等职。

少年时,焦云龙在私塾读书数年,因家道困顿辍学,在家设馆授徒或从事农耕。教学劳作之余,昼夜攻读,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中秀才,十二年中举人,十三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青年时他就十分推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步入仕途后,他恪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的为官之道。自勉励“自天子至于守令,皆当以爱民为第一义”。曾“循吏从来不爱钱,每逢大节敢争先”,“宁贫无立锥之地,也不肯如俗吏所为”,立志做一位为民谋利的官员。

任职期间,焦云龙始终勤政爱民,恪尽职守,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维护社会治安。在咸宁,他号召百姓种桑养蚕,兴建城壕桑林和坎桥桑园,传播养蚕技术;在绥德,他筹集资金,把因战火沦为瓦砾废墟的南关变为商业市场;在富平,遇雹灾歉收,他上奏折恳请缓征赋税,又捐养廉银筹办赈灾款;在安康,上任伊始他便革除旧弊,废除农民交税分厘成钱、合勺成升多收之银的县衙征税旧制,改为一厘一毫,严禁随意多收。在三原,他立民约,定法度,教民致力开垦荒田、疏通河道、勤俭耕稼、植桑养蚕、纺织编造,大力发展生产。设育婴堂,创建利民事业,减轻百姓负担。针对大面积土地荒芜,他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灾民到主政之地开垦种地,几年间先后迁居三原、富平、阎良、临潼、高陵、蒲城等地的山东移民达30余万。为了解移民冷暖,他曾坐牛车,载上面饼,奔走各乡,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不到两年,渭北万亩荒田依次尽辟,成为良田,时人誉之为“关中旷古之举”。  

焦云龙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每到一地,兴学育才,刊印古籍,重修县志。先后整饬“学古书院”等省立、县立书院,增建城乡义学21处,使义学遍及城乡,还在宏道书院设立奖学金,奖励学子。

焦云龙从政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力戒贪婪,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赞誉他“正性直节,勇于为善,洁己爱民,近世罕见”。他不事奢华,不置恒产,吃粗粮,穿布衣,住草房,乘破车。逝世前,原籍家中只有草房十余间,土地4亩。他要求子女“务要勤俭节谨,不可稍涉习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焦云龙始任潼关厅抚民同知,二十五年,调任商州知州,二十六年,复任潼关厅抚民同知。

焦云龙奉诏潼关厅上任时,既无车马仆役随行,又无下属锣鼓相迎。他由北京步行出发,途经山西太原便加入到榆次、太谷的脚夫小车运输队赚点脚钱。过黄河到了潼关码头,他交了货物,结了运费,便推着小推车来到厅署门前。守门人再三盘问这位“脚夫”,方知是新来赴任的抚民同知焦大人。

潼关厅任职之始,焦云龙就组织人力治理潼河,对早已坍塌废弃的周公渠进行勘测设计,并从个人俸禄中捐资修复。第二次任职潼关厅后,又以工代赈疏浚潼关废渠,使城内及城外大片桑园及农田得以灌溉。又开辟城西桑园,发展桑蚕业。还抽暇督修潼河大桥两边的铺房,出租给商贾,以筹集教育基金,兴建关山书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遭遇大旱,百姓赋税沉重,饥寒交迫,嗷嗷待哺,朝不保夕。他心急如焚冒着生命危险自行率所属开仓施赈。当时,潼关城内的金陵寺和各主要街道均设有赈济粥厂,舍饭放粮,又给灾民每人发铜钱20文。赈灾历时9个月,潼民赖以生存,饥民得以活命。华阴、阌乡、永济等地灾民也深受其惠。老百姓赞誉焦云龙为“青天”和“活佛”。事后,焦云龙前往长安请罪,慈禧召见曰:“善!汝能活吾民,何罪之有?”对其开仓赈灾之举进行了肯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潼关救灾期间,焦云龙不幸感染霍乱疫疾,于8月21日卒于任所,时年62岁。噩耗传出,全境震惊,士民戴孝,如丧考妣,捶胸顿足,巷号户哭达旦。焦云龙的灵柩停于古城内华佗庙中,老百姓日夜守护祭祀,来灵前哭吊者络绎不绝,痛哭之声不断。华阴、洛南等县以及邻省山西、河南的邻境百余里以外的百姓,也连续十多天接踵而至,到潼关厅府衙吊唁。焦云龙勤勤恳恳为民为政,辞世后身无遗物,家中竟然无隔宿之粮,无钱买棺以葬,治丧无着。最后家眷用潼商道道台谭启瑞所赠的为其自备的寿衣,和各地所捐赠的赙金,方得棺殓治丧安葬。

焦云龙去世两年后,灵柩在潼关城内东山下葬。发葬之日,潼关一带百行停业罢市,城乡空巷,万民戴孝送葬。厅、道、协署以及乡绅敬送的挽联似高崖垂瀑,长街飘落的纸钱像漫天飞雪,极其哀伤肃穆。

后来,潼关百姓在潼关城内的南北街路东大有仓对面,以及留果斜龙王庙旁、代字营关帝庙旁等地自发兴建“焦公祠”数处,供奉焦云龙神位及画像,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潼关厅抚民同知焦云龙。每逢节日和庙会,焦公祠追祭之人不绝于路,香火不断。

焦云龙勤政爱民受到了百姓高度赞誉。关中大儒牛兆濂《焦雨田先生像赞》云:“不愿留像,不自表扬;黯然之道,历久弥彰。”三原百姓为其立有“斯民不忘”的德政碑。光绪七年(1881年),上海《申报》登文称赞焦云龙云:“公在池阳(今陕西三原),视民如伤,五日在城,五日在乡。”可见其政绩卓著,大得民心。焦云龙殉职后,经陕西巡抚奏准,将其生平政绩宣付史馆立传,诰授军政大夫。《续修陕西通志》《山东通志》等志书为其立传,他所任过职的州、厅、县的县志如《绥德直隶州志》《潼关县新志》《潼关县志》及原籍《长山县志》等亦载其事迹。《潼关县新志·官师志》为焦云龙立传道:“焦云龙,山东长山人,进士,光绪二十四年任。严保甲,清户口,捕治盗匪,四民安枕。越年,调署商州。二十六年,回任。时值旱荒,力疾至省,请赈开仓,躬亲视察,积劳成疾,卒于任所。潼民罢市巷哭,立私祠者数处。后经陕抚奏准,生平政绩宣付史馆立传。”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拜读阎敬铭》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殊功早入河渠志“一代水圣”李仪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