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拜读阎敬铭》

发布日期:2023-03-01 15:59:26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陕西省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陕西省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拜读阎敬铭

/荔文史

 

 丰图义仓因阎敬铭而闻名遐迩,阎敬铭因丰图义仓而永留史册。当我们参观历经百年风雨的丰图义仓,翻阅馆藏珍贵档案“鱼鳞册”,无不为他的“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善于理财的能力和同情民间凄苦的情怀所感动。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号约庵,朝邑赵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生,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道光乙巳(1845)中进士,历任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湖北按察使、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殁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介”。后人尊称“阎文介公”、誉有“救时宰相”之称。

善理财,创行纳粮“鱼鳞册”。咸丰初任湖北粮台总办时,删减浮费,核定员额,岁可节省库银十余万,因此有了晚清著名理财专家的美誉。 据县志记载: 光绪十四年, 为了使农户按土壤等级纳粮,破解为此闹起的纠纷,妥善解决负担不合理问题,阎敬铭创行“鱼鳞册”,建议地方清丈土地。办法是把土地划成若干方,一一清丈,鱼鳞栉比,造成册子,一式两份,县上一份,各里(乡)一份,如有土地变卖,要办理拨粮印契手续。各里的鱼鳞册装在一个匣子里,里长交手续时,要交匣子。同时,还按土质好坏,庄稼保种保收情况,把土地分为金、银、铜、铁、锡、磁几等,以银粮为标准,予以折合。如盐碱地定为磁粮,五亩只顶银粮一亩来纳粮,这就较好地解决了负担不合理问题,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

救水火,倡建“天下第一仓”。光绪三年,关中大旱,同、朝一带饿死者不计其数。鉴于此,阎在京闻知后,急奏请皇帝准他回陕详查。他回到朝邑,目睹了种种惨象,忧心如焚。一方面迅速凑报朝庭立即拔款调粮实施教济,另一方面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修仓储粮,逢灾救民的长久之策。经亲自察看,选定朝邑县城西南寨子高坡上为建仓之地。这里地势优越,不但黄河涨水漫不到,而且地处全县中心,比邻朝坂古道,运粮非常方便,于是回京,详写奏章,力谏朝庭准修此仓,以备救灾之需。在他的努力下,朝廷恩准,且倍受乡邻响应,捐银三万多两修建粮仓。清光绪八年(1882)丰图义仓破土动工,光绪十一年(1885)竣工。建窑洞60面,每洞可储粮两千石(约合75000公斤),并且采取边建窑,边收粮,边晾晒,边储备的办法进行。工程后期,时遇关中大旱,多数窑已储满粮,及时开仓救济,同、朝一带未饿死一人。阎敬铭逝世后,为纪念其功业,人们在近仓处修盖“阎公祠”,慈禧亲书“龙、虎”二字,刻于祠门两边的斜壁上,以表彰其功德。

  建“鸡头”,固若金汤镇河洛。光绪十年,黄河紧靠赵渡镇,不断向西侵蚀。镇西洛河暴涨,又从西向东崩淹。黄、洛二河于镇南城隍庙前交汇,一时形成了赵渡东南西三面被水包围之态势,只有剩下北面很窄的陆地通道,形似“金线吊葫芦”,古镇赵渡危在旦夕!阎敬铭闻讯后,火速致信陕西省宪:“赵渡已三面临河,如北面黄、洛两河再汇并一起, 赵渡必被全部淹没”。省宪接函后,即拨巨额资金,委派道员宫尔铎速为督办,从中条山采运石料,于镇北田子村(属赵渡)黄河西岸修拦水坝5处,镇西北洛河东岸急流处修拦水坝两处,两边坝内10余米都竖立许多木桩,用石灰砂浆灌死夯实,使两河再不能肆虐吞蚀。由于伸向河中的各栏水坝迎水一面呈半圆形, 整体很像“鸡头”,所以人称为“鸡头”。这些“鸡头”,不仅救了当时赵渡危难,且保障以后黄、洛两河流向固定,人民安居乐业。宣统元年(1909)文介书院学生送阎敬铭的“恩拓广厦”,以谢其恩德,现存于丰图义仓阎敬铭纪念馆内。

   原朝邑县有三十六里,按里分为三十六运,轮流支应兵差,如果轮到兵差,正值农忙时节,势必耽误农民耕种或收获。阎敬铭代表民意,促成县上统一成立了兵差车马局,备有牲口车辆,专门支应兵差,农民十分高兴。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王鼎与治理黄河水患》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焦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