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黄河文化------澄 城 水 库

发布日期:2022-05-09 15:30:30   来源:>

澄城地处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没有承袭关中平原土肥水美的自然禀赋,倒是更多地受到原高沟深、缺水少雨带来的影响。十年九旱是澄城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更是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明嘉靖《澄城县志·田赋志》记载,当时全县计征田赋水地21255亩,而且仅分布于县境内各条河川附近。从清至民国,历经300余年,全县梁原地区没有一亩水浇地。

数百年来,兴修水利始终是澄城民众最迫切的诉求和愿望。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受人力和技术限制,澄城没有一座中小型水利设施,仅在县西河等河谷地带凿井引渠,满足部分乡村农田灌溉,大量台塬地区依然难以摆脱干旱困扰。“将军山南,泉三原合之,水可盈斗,中隔土岭一里许,凿引达县,可以利民。抚按移檄查修,今尚未举,时其有待乎!”这是明嘉靖《澄城县志》里面的一段话。将军山是澄城北部黄龙山系的一部分,这段话中所说的泉水源头明时属澄城地域,民国年间划归今黄龙县,而且当时技术落后,测水不准,其泉常流量仅0004秒/立方,并不“盈斗”。但是,就是这样一点水,想“凿引达县”亦不能举。“时其有待乎?”这五个字里包含了时人多少对水的期盼和无奈啊!还有清咸丰年间,县境今王庄太贤村有一富户买通良辅里(今刘家洼)富塬村至太贤村一段土地,拟开渠引长宁河东支流浇地,“畏其工程艰巨而停工”(《澄城县志》),足见取水抗旱之艰难。

历史如烟云般散去,带走的是澄城祖祖辈辈缺水的困苦和无奈,难以磨灭的是一代一代人兴水利民的期盼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澄城人民以“自力更生,力排万难”的大无畏精神,用汗水和鲜血与大自然抗争,在县境内的县西河、长宁河、大浴河等河沟拦水建坝,引流上塬,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在澄城水利建设史上写下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

五一水库是澄城修建的最早一座水库,位于县西河上游,距县城22公里,因于1958年5月1日破土动工而名,设计总库容3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由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差,照明用气灯,掘土用锨、镢、钯子,运输靠筐、担、土车,碾压用的是碌碡、石夯、柱子,水库土坝数十万方土全由人力挖掘肩挑上坝,人工筑夯。全县17个公社(镇)按军事编制成17个团,不分昼夜,打坝填土,劈山开渠。整个工地,河底崖岸,人车如流,红旗招展,广播声、放炮声、号子声震天动地,响彻沟谷。夜晚更是灯火通明,通宵施工。特别是7月份,面对汛期逼近,水库大坝工程与洪水抢时间、比速度,打坝效率比平常提高了一倍多,也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有个名叫高金定的,在十几米的运距上,一天挑土千余担,晚上上工时腿跌伤了,仍然坚持挑土,腿跑肿了,肩膀、脊梁压肿了、磨烂了,流着脓血,也不下火线;有每担挑土重200斤的城关团团长董金贵;有从工地赶回团部时掉进沟壑窟窿,跌断肋骨依然坚守岗位的赵庄团团长赵迪;有因抢救溺水民工而英勇牺牲的石匠李宏书……这样的人物和事迹层出不穷,他们的名字和今天依然雄踞县西河的那座水库一样千古不朽。是年8月28日,时任陕西省长的赵寿山来到五一水库工地视察。次年元月水库建成,成为澄城水利建设史的开篇之作。由于“人海战术”施工,质量管理难度大,库成后,土坝不均匀沉陷,蓄水量不足,沟壑干渠塌方不断,先后进行过三次改修,1974年县上拨出52万元,将干渠全段衬砌,1985年,五一水库为县城供水,成为县城居民生活水源。

距离五一水库建设相隔十年之后,一场更大的水利工程攻坚战在澄城打响。1969年10月1日,数万名民工开赴洛川县石头乡盘曲河村,举行石堡川水库开工典礼。工程由白水、澄城两县合建,该水库最初取名“石堡川友谊水库”,“友谊”二字大概就是缘于合建共用吧。1970年元月,石堡川水库建设工程澄城指挥部正式成立,10月,在渭南双王乡召开“石堡川友谊水库工程座谈会”,明确两县工程分工和完成期限,澄城县承建大坝930高程以上土方回填、泄洪洞及干渠全段。时值“文革”后期,集体经济匮乏,农民生活艰难,物资供应紧张。面对重重困难,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咬紧牙关,克难攻坚,毅然决然投身水库工程建设第一线。广大干部和民工,战天斗地,盘曲河上筑大坝,九里峭壁劈顽石,黄龙山腰凿隧洞,深山峡谷架长虹,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这座雄伟壮丽的水利工程。

1970年春节,大坝土方会战,全县不放假,时任县委书记的张宏图现场指挥,带领县革委会领导和干部110多人组织施工,上劳二万余人,一鼓作气,完成了回填任务。“铁姑娘排”是安里乡一个以农村姑娘为主的工队,主要配合工程队负责越沟渡槽工程,在当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新型建筑。这些农村姑娘胆大心细,肩扛整袋水泥,无攀缘地往返在仅数十厘米宽,距沟底数十丈高的拱肋上,面不改色心不跳,连多年的老技工也佩服不已。“铁梅班”是一个由庄头乡郭家庄村8个农村姑娘组成的工队班组,开始的工作是打石子,后来在爆破任务无人承担的情况下,勇敢承担起工程建设中的爆破任务,硬是从毫无爆破知识的农民锻炼成了名扬工地的女爆破手。班长樊焕芳是在父亲挖掘隧洞时塌方不幸牺牲之后,顶着家庭困难和村人嘲笑不解的压力走上水库工地的,时年仅十七岁。她不但不顾未婚夫家人反对,推迟了离约定日子不到一个月的婚期,而且立下誓言“水库不修成不结婚”,不久,未婚夫被推荐当兵,三年复员后水库还没有建成,她依然没结婚。在一次帮风钻组接风管时,风管突然爆炸,樊焕芳被炸得失去知觉。之后工程指挥部给她评定伤残等级,她拒绝了,组织上给她家照顾的自行车、缝纫机,她推辞了。樊焕芳和“铁梅班”成为水库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她们的事迹被排演成戏剧《战地红花》,一时间传遍了工地,为水库建设者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1974年的《人民日报》也对樊焕芳的事迹作了介绍。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战,石堡川水库于1974年11月20日全线胜利通水,累计挖填土方998万立方米,开、砌石1161万立方米,投工16333多万个,先后有130人工伤致残,76人献出生命。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古徵大地百废待兴,生机焕发,而且催生了水利建设的滚滚热潮。在石堡川水库建设的前后几年里,醍醐胜利水库、赵庄红石崖水库、刘家洼富塬水库等水利工程也先后上马实施,据《澄城县志》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不算石堡川水库,全县先后兴建小型水库11座,设计总库容1472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6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6万亩。进入新世纪后,各级对农业和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在方方面面的争取和支持下,石堡川水库、五一水库、红石崖水库、胜利水库、永内水库等先后实施了除险加固,蓄水灌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最大的石堡川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6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其中澄城灌溉面积为19万亩。灌区经济发展,林茂粮丰,瓜果飘香,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有水的地方就有风景。如今,这一座座加固改造一新的水库依偎在澄城的沟壑梁塬间,蓝天白云下,雄伟的大坝、造型各异的附属设施、管理站所等建筑设施,和水库两边茂盛葱茏的草木,水岸上栖飞的野鸭、水禽,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乐章,宽阔平静的水面仿佛一个个明亮的巨镜宝鉴,映照着澄城人民自力更生,兴水图强的光辉历史。

 


上一篇:黄河文化------澄 城 的 河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黄河文化------抽黄工程惠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