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黄河文化------壶梯山

发布日期:2022-05-06 14:53:10   来源:>

巍巍的壶梯山,屹立在澄城县城西北的冯原镇北、黄龙山南麓层峦叠嶂的山顶上,因形似水壶状如阶梯,故名壶梯山。这里是黄龙地区通往渭北澄城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那满山满坡、郁郁葱葱的翠柏,把壶梯山装扮得分外妖娆。清代诗人姚钦明游壶梯山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壶山樵子》:“一抹名山似海洲,拾薪穿露岂仙流。独呼明月陪幽赏,信步青天亦胜游。叱石聊成羊牧戏,烂柯应为棋局留。遥遥人世浮云外,万顷松风次第收。”20世纪初,张志超《游壶梯山》诗云:“壶山高峙柳泉西,登临宛如驾云梯。千家屋宇呈眼底,万顷田畴尽在畦。山石嶙嶙亿万载,古柏森森千百年。庙貌巍峨光灿烂,神像无灵空颓然。”诗中情景交融,描绘了壶梯山的壮丽景观。

壶梯山有过许多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从塞北草原飞往澄城尧头地区的100个狐仙中,有99个落在尧头,成了99个疙瘩。无量神点土成金,疙瘩变成了宝山,乌金滚滚掘不尽。而最后一个狐仙经过黄龙山前的湖面时,被无量神一剑斩断左翅,跌进湖里,形成了这座山。无量神坐在山顶,乐善好施,古徵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壶梯山巅曾经有过很多高大宏伟的庙宇建筑,闻名遐迩。旧时人们登山先到乔家坡村,然后沿着东北方向的小路,过一条胡同,行1公里许,到达壶梯山脚下。

山下南边建有一座戏楼。过了戏楼,沿着用石块砌成的台阶,盘山拾级而上。山腰有3个神庙,中间是山神庙,两旁是牛王庙和马王庙。在山神塑像前的石座上,有一股清冽甘甜的泉水冒出,叮咚作响。香客到此憩息饮水解渴,稍歇后继续攀登。

接近山顶第一层,有5个神洞。二层和三层各有10多个神洞。加上东西两侧用石片砌成的两层石窑,共有37座神洞,供奉着各路神仙的塑像。

步入三层神洞上边,翘首望去,高大的南天门屹立在三层神洞的上方,香客们不约而同地拂去尘土,拾阶而上。登上南天门到达山顶,举目南眺,山下村庄屋舍星罗棋布,纵横阡陌尽收眼底。如果遇到晴好天气,站在南天门前可以看到巍峨高耸的华山。

 

山顶四周用石墙围着,北边安有山门。南天门东西两侧建有精巧玲珑的八角钟鼓亭。东边挂着一人多高的大铁钟。西边架着一米多高的牛皮大鼓。南天门北,建有三间献殿。献殿东西两侧盖有厢房10余间。

过了献殿,正中箍有大窑一孔,供奉着无量神像。紧靠大窑东边有一石雕八卦旋顶洞。大窑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宽15米左右的砖洞,名曰“阳门”,供僧道、香客进出院内。正院坐北向南有3孔窑洞,名曰“三清洞”,中间洞内供奉着太上老君神像。东西两边有5个窑洞,东边2个,西边3个。在无量神洞和“三清洞”上,盖有两坡流水的大殿。最为独特的是,伸出“三清洞”地面南一米多,有4根大柱竖起,连接上层大殿的大梁,支撑着这一宏伟高大的建筑。东西两边的神洞上,建有厦房。两层殿房,石础红柱,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琉璃瓦覆盖,蔚为壮观。正中上殿供奉着玉皇大帝塑像。大殿、神洞内的四周墙上绘有彩色壁画,栩栩如生。香客到此观看,流连忘返。

正院中间,有一棵千年古柏,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20余米。正院西边有一眼泛水很旺的清泉,僧道、香客用之不竭。

山顶西边下行200多米处的平台上,坐东面西,有一座戏楼,对面建有大房一间,供奉着关帝塑像。

据南天门旁的石碑记载,山上的庙宇建筑曾于清光绪十三年进行过维修。20世纪20年代初,军阀混战,这处久负盛名的庙宇,被匪徒放火,焚烧殆尽,成为一片废墟瓦砾。当时寺庙的张姓住持,看到山上庙宇被毁的惨状,悲愤万分,难过得大哭一场。他擦干眼泪,没有气馁,决心重修庙宇,以表心迹。他和门徒们四处化缘,奔走呼号,跋山涉水,登门求助,历经三载,凑足银钱。又经3年修建,终于使昔日的辉煌庙宇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重修庙宇的过程中,居住在山腰山洼村的7户人家,功不可没。该村狄加有儿的太爷狄必祥,是寺庙的佃户,更是竭尽了全力。他家有一头大黄牛,经常为建庙拉运砖瓦、木料、白灰等建筑材料。一次他用铁轱辘车去沟堡村为建庙拉运一根作房梁用的大椿树时,行至侯家坡,因山坡陡峭,牛拉人拽,怎么使劲也上不了坡。实在没法,他到附近东牙曲村,找到一户养牛的高姓人家,让他帮忙接坡。这家人借口牛刚从地里耩地回来,不愿意去。突然一群野蜂在牛头旁飞来飞去,蜇得这头牛使劲摇头摆尾,四蹄跳弹,这位农民急忙脱掉上衣扑打,也无济于事。这时,这位农民猛然醒悟,意识到没有答应为建庙拉坡,得罪了神灵,才惹下这场蜂祸。于是,他用镰刀割断牛缰绳,赶着牛返回坡下,帮助把这辆重车拉到坡上。说来也怪,当这头牛刚去拉坡时,这群野蜂竟飞得无影无踪。狄必祥为建庙拉运了3年建筑材料,老黄牛出尽了力,老死槽头。老黄牛死后,为了不忘它耕田和为建庙拉车之功,狄必祥以虔诚之心,挖土窑埋之。

庙宇重修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一、七月初三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登山朝拜,游人如织,香火不绝。有的在庙里跪拜抽签,捐钱捐物。有的祈求全家平安、五谷丰登;有的祈求金榜题名,早生贵子;有的祈求生意兴隆,财源亨通等。山上神像前的香、蜡、纸、烛、馍食、牲品、水酒、果品、花炮等祭品,分别由山下十大社轮流负责供献。

庙会期间,两个戏楼上各种剧目竞相献艺,台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山上山下的人行道两旁和空地上、平台上,商贩们摆设地摊,卖小吃的,卖山货土布的,买卖牲畜的,吹糖人的,算卦的,赌博的,耍猴的,拉着胡琴卖唱的,还有泼皮打着竹板拿着剃头刀“开顶”,威胁摊贩要钱的等等,五花八门,热闹非凡。

如今,山上的建筑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只留下断垣残壁,昔日庙宇的辉煌景观已不复存在。院内的几孔破旧窑洞,也显得苍凉冷落。

壶梯山海拔只有1104米,当然进不了大山、名山的行列。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壶梯山虽然不高,也无什么仙,但却以它珍贵的历史价值被载入史册。

1948年8月8日,彭德怀司令员率西北野战军在壶梯山打响澄合战役。壶梯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敌人又多修明碉暗堡、矮墙和外壕,妄图负隅顽抗。二纵队在王震司令员的指挥下主攻壶梯山。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总攻从16时发起,经过75分钟的激战,突破重重防线,歼灭盘踞在壶梯山上的国民党36师主力82团。英雄排长杜立海,捂着负伤的肚子,把胜利的红旗插在壶梯山的制高点。澄城游击支队积极配合部队作战。澄城人民踊跃支前,送军粮、筹马草、抬担架、救伤员,为壶梯山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任西北野战军三纵队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和兰州军区政委肖华上将、当时的陕西省省长李庆伟等领导,先后登上壶梯山顶,凭吊当年的战斗遗址。

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曾在澄城游击支队工作的翟贞祥、杨力生、关复强、王万荣等老干部,1994年清明节在县烈士陵园扫墓时,共同商议逝后将骨灰撒在壶梯山,“生前战斗在一起,逝后愿同归壶梯”。

1994年,中共澄城县委把壶梯山战斗遗址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立碑纪念。1999年,壶梯山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黄河文化------澄城拴马桩的回忆
下一篇:黄河文化------“龙首坝”名称由来